top of page

FCU 114 級 畢業展

頁尾圖.jpg

本研究以台中市豐原區公老坪社區所推動的「環境資源教育學堂」建置計畫為案例,嘗試透過實地參與社區行動,回應建築教育如何在真實場域中延伸與反思。
本簡報共分為五個部分:緒論與文獻回顧、行動歷程、研究方法與成果、學生經驗訪談分析、以及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依托邦」(Heterotopia)一詞,源自哲學與社會地理學的語境,指涉一種可供投射理想生活、但實際存在於現實中的空間,與虛構的「烏托邦」相對。本研究使用此概念,描述一種透過行動實踐而生的地方創造經驗。
本研究的出發點從自身在建築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在體制內學習設計的同時,是否有機會透過實踐,探索建築專業養成的另一種可能?公老坪社區在2025年初因應垃圾不落地政策,需重新設置回收基地,因而展開了「環境資源教育學堂」的建置行動,成為筆者參與觀察的核心場域。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三大目標為:

- 紀錄行動歷程,提供實踐案例經驗

- 從參與實踐過程中反思建築教育的學習與養成

- 探索建築專業教育可能的替代路徑與跨域融合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兩種主要方法:

- 參與式觀察:筆者同步參與行動、記錄觀察、整理田野筆記與工作坊歷程。

- 半結構式訪談:針對六位參與建置行動的建築系四年級學生進行深入訪談,蒐集質性資料。

四、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文獻回顧部分包含兩大主軸:
1. 台灣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發展脈絡

2. 參與式設計在建築設計教育中的應用與轉化

本文試圖在「從課堂到現場」的歷程中,探索社區參與與設計教育的交會點,理解學生如何在實作中建立建築實踐的公共性與在地性。

五、行動歷程
研究場域——公老坪社區,位於豐原河階台地,是一處具有社區組織與里山發展經驗的農村型散村社區。本次建置行動為跨域合作,主要包括:
- 逢甲大學社造創生研究室所推動的大專院校農村實踐計畫

- 主婦聯盟基金會之公民沙盒實驗計劃

透過學生團體、非營利組織與社區三方共創,進行以「由內而外」為核心的參與式設計與營造。並列出事件時間總表,整理成表格並編號對照事件記錄,完整紀錄學生實際執行活動工作坊、以及田野調查,去回應後續訪談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經驗引用。

行動歷程可分為兩大類:

1. 田野調查與社區活動參與:包括參與柿子節、五千天時空膠囊、柑橘野餐日等在地節慶活動,透過學生的田野筆記觀察地方物件、色彩、路徑與居民互動,建構出初步的場域理解。


2. 參與式設計與空間營造:包括舉辦KJ法共識設計工作坊、社區倉庫整理、色票應用、木巴檯製作、太陽能板建置等。學生自籌資源、規劃並執行,逐步實現永續且應地制宜的空間構想。

六、研究成果與訪談分析
(一)空間建置成果
行動一開始,面臨原預定基地遭拒的挑戰,後來由社區長輩牽線找到閒置的農用倉庫作為新據點。在歷經勘查、清掃、空間規劃後,學生團隊主導執行建置工作坊,打造出具地方特色的木巴檯與太陽能自給系統,最終實現空間的轉化與啟用,並於2023年3月開幕,邀請政府、學界與社區共同見證。
(二)學生經驗與學習反思
受訪者皆為選擇研究室設計途徑、跳脫傳統課程模式的建築系四年級生,並在行動中接觸到真正的社造實踐。訪談

從四個層次切入:
1. 建築學習歷程:受訪學生普遍認為設計課程訓練邏輯與自我反思,但對實作仍有距離。選修課則較具啟發性。

2. 行動實踐心得:田調與居民互動為學習亮點;也挑戰了如總務、施工聯繫等設計外角色的適應。

3. 學習比較:從天馬行空到務實設計,學生重新思考建築價值;與同儕的學習差異則反映在現實經費考量、設計責任與觀眾回饋等層面。

4. 未來回饋與建議:多數學生希望在低年級即接觸法規、施工圖等實務內容,並呼籲重視團隊合作能力與實踐機會。

七、結論
本研究以田野調查為主軸,指出「社區即教室」的觀點:學生從校內教室走入田野,與居民、土地與空間實際互動,獲得知識與情感的連結。在真實場域中,建築教育不再只是繪圖與設計,而是一種溝通、協作與地方實踐的歷程。
學生的參與,不僅建立了空間,也重塑了自己對建築、社會與學習的理解。本行動是一種異於傳統課程的「依托邦」實踐,是建築教育尋求轉化與再定位的真實回應。


一起關注更多!關於更多社區營造行動:https://reurl.cc/eMneRW
實踐依托邦夢想~

「依托邦的行動研究」:從學生實踐社造剖析建築設計教育

一個美好生活環境的依托邦夢想,可以經由人類對環境的實踐和改革來達成,與土地真實接觸、與使用者建立情感;感受與相遇,而後設計、一起設計。

FCU 114 ARCH

© 2035 by Name of Site. Created on Wix Studi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