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FCU 114 級 畢業展

未命名-1_工作區域 1.png
thumb_2x_avatar.png

黎淑婷

副校長  /  教授兼院長

            序

「欸,在哪?」——從發問出發,走向無盡的可能

「欸,尺在哪?刀子在哪?基地在哪?車道入口在哪?」
這句話或許是建築系學生口中最日常、最自然的一句話,甚至貫穿了他們五年求學歷程,也映照著我們每一位建築人在人生旅途上的思索與追問。

建築從來不只是形體的堆疊,而是由問題出發,向答案探索的過程。那些從工具開始的提問、從基地出發的定位、從畫布上尋找的方向,乃至於對未來議題的思辨,無一不是我們鍛鍊感知、形構思想的方式。

在這條沒有標準答案的路上,每一次的「在哪?」其實都是對世界的一次召喚。是渴望理解、渴望介入、渴望創造的開端。

逢甲建築壹壹肆級,選擇以這句開放的提問作為畢業展主題:「欸,___在哪?」
他們把這個空格,交還給每一位創作者,由自己填寫——是空間的詮釋、是議題的介入、是未來的想像,也可能是某段個人歷程的回望。

今年的展覽共集結了一百五十位同學,總計一百零五件作品。他們來自不同背景,關注不同議題,也採取不同的設計語言與敘述策略。然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以建築為載體,認真地回應自己提出的問題。

這本畢業專刊,不只是作品的整理,更是一段段求索歷程的記錄。當我們翻閱其中每一頁時,看到的不僅是成果,更是思辨、掙扎、突破與成長的軌跡。

我始終相信,建築教育的核心從不是給出答案,而是陪伴學生學會提問、勇敢追尋。而逢甲建築壹壹肆級的這場畢業展,就是他們共同提出的、一個屬於時代與自身的問句。也是他們即將帶著走向世界的起點。

逢甲大學副校長. 建築學院 院長
黎淑婷 敬序

林衍良-fotor-20250211141629.jpg

林衍良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 主任

 

「欸___在哪?」
這句話,聽來再平常不過,卻彷彿是一把打開逢甲建築五年歲月的鑰匙。

    從「尺在哪?刀子在哪?模型膠去哪了?」到「基地在哪?車道入口在哪?方向感在哪?」,這些話語穿插在工作室裡的每一個深夜、在簡報前的每一刻焦慮,也在作品討論中一次次被提起。我們以為我們在尋找一個具體的物件或答案,實則每一次的追問,都是面對未知的起點。

    建築的養成,不是標準化流程的疊加,而是一連串「問與找」的累積:從第一張畫圖紙的落筆、第一個模型的割切,到最終一件作品的完成,每一位同學都在自己的座標系中,畫出了屬於自己的軌跡。而這軌跡的起點,往往來自一句:「欸___在哪?」

    選擇將這句最日常的提問作為今年畢業展的題名。那留白的「___」,不只是空格,更是一種邀請:邀請觀者也成為尋找者。近百題的作品中,不只是展示成果的結尾,更是各自提問的起點與回應。他們問城市、問自然、問空間、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問自己該站在哪裡、走向何方。在這裡,設計不只是對問題的解法,更是對人生的書寫。每件作品背後,都是同學們五年來與他人協作、與自己對話的結果。他們在壓力中學會堅持,在討論中學會傾聽,在一次次「不知道在哪」的混亂中,練就了對世界敏銳的感知力。

    這次創作中展覽是特別的,第一次嘗試三組人馬聯展 (建築、室內設計、室設進修),用更開放、多元、真誠的態度面對設計,也用作品誠實地回應這個時代的議題與複雜。他們的畢業展,不只是個人創作的總結,更是逢甲建築專業學院精神的延續。

「欸___在哪?」
或許我們永遠都在找尋的路上。
但正是這份不斷追問的勇氣,成就了建築最迷人的樣貌。

乙巳木火蛇年
林衍良 敬序

LINE_NOTE_250323_1_edited.jpg

李元榮 - 逢甲建築專業學院 室內設計 & 創新學程 / 主任

致畢業生


各位同學,走到今天著實不容易。四年光陰,從初入設計館的生澀,到今日能獨立提案、動筆成形,那是日積月累的磨練,也是一次次自我懷疑與突破之後,逐漸生出的信心與眼光。你們現在或許還不覺得,但未來這段日子會是你們心中最亮的一段火光。
室內設計這條路,看似是改造空間,其實改造的是人的生活,設計若只停留在表面,那只是裝飾;但若能關照人心,看見業主的需要,那才是真正的設計。願你們不要只成為手巧的設計師,而要成為有眼、有耳、有心的人。
未來你們會遇到無理要求、預算不足、日夜顛倒…,也可能在某個項目中,真真切切看見自己的設計改變了一個家庭、一間教室、甚至一個社區。你們會知道,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
記得,不要太快懷疑自己。設計師是需要時間醞釀的,就像木頭,要慢慢雕、慢慢磨,才會有溫潤的光澤。也別急著走得太快,有時走慢一點,看清楚四周,聽聽人的故事,空間才有靈魂。
今天你們離開的是校園,但不離開學習;告別的是學生身份,但不告別探索。願你們在每一次圖面的推敲中,都還保有一點理想、一點好奇、一點柔軟。


這條路才剛開始。願你們心中有光,手中有藝,腳下有根,眼裡有遠方。

IMG_8809.JPG

一場無聲的告別

基地如紋身刻印大地,千年後沉降為碑,拓印成址,在破壞和重生的迴圈裡,留下永恆的印記。

0509-293.jpg

被時間吞噬,失去選擇的存在

當人為逐漸取代自然、成為我們的日常,自然、動物與人的關係就已不再是相依共存。

如果動物不再只是馴服的對象,而是場域的共同使用者;如果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不再被觀看與控制所定義,馬場能否超越原有的馴化機制,成為一種新的可能?

IMG_8803.JPG

樓板革新,構築永續

研究利用工業副產物生物炭加入鹼激發材料,減少水泥使用,降低碳足跡,將廢棄物轉化為結構性建材,並透過力線分析與結構優化樓板設計,達到減少建材使用,保持結構穩定。

0509-153.jpg

重新定義磚的可能性,創造屬於當地的現代建築

磚,從來不只是貼皮或造型,而是一種建築邏輯。
原始磚造技術能撐起浴場、教堂與穹頂,是建築的主體。
我們所定義的壓力土磚,將在地材料結合模組建構去回應環境的智慧,
以現代形式重構。
反觀台灣當代對磚的認知,多數淪為裝飾用途,我們希望重新召喚這種結構性的文化記憶,讓磚重返主體,成為當代表達土地與永續的語言。

大透視 計劃書.jpg

產業遺構與新生轉譯

透過記憶廣場、遊樂場與街道空間的整體規劃,回應在地居民對歷史情感與社區生活的期待。記憶廣場結合遺構保留與開放場域,成為居民日常聚會與活動的核心,喚起地方集體記憶 我們期待這裡成為一處融合產學合作、文化傳承與地方再生的示範基地。讓曾經的農民運動與產業故事不再被遺忘,讓耆老口中的「鬧熱二林」不只是過往回憶,而能透過設計重新發聲。讓設計不只是空間形式的轉變,更是對這片土地未來的提案與想像。

封面圖.jpg

站在一個日本人的視角,日本人的外表很有特色。在台灣,無需言語,僅憑衣著就能判斷某人是否是日本人,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我想做一種既融合日本美學又與時尚相關的設計。在設施方面,我想設計一個畫廊並創建一個不僅為時尚而且為日本創造新潮流的地點。因此,我受到時尚的啟發,選擇了原宿貓街附近的基地。想做整個建築帶來一種模糊感,因此在設計中我們專注於城市模糊性、心理曖昧性和空間曖昧性。

Instructor lineup

IMG_1922_edited.jpg

高敬賢

FCU - Architecture

IMG_9993.JPG

​吳保寬

FCU - Architecture

IMG_1369.JPG

​林葳

FCU - Interior

劉柏昇-fotor-2025021114125.jpg

劉柏昇

FCU - Architecture

周郁森-fotor-2025021114170.jpg

​周郁森

FCU - Dissertation

0321-218-fotor-2025032213512.jpg

葉育鑫

FCU - Architecture

戴群峰-fotor-20250211141037.jpg

戴群峰

FCU - Architecture

李英宏2-fotor-20250211141742.jpg

李英宏

FCU - Dissertation

IMG_3518.JPG

葉欲揚

FCU - Interior

0321-30-fotor-20250322133313.jpg

謝舒惠

FCU - Architecture

林衍良-fotor-20250211141629.jpg

林衍良

FCU - Dissertation

鄭博仁-fotor-20250211141927.jpeg

鄭博仁

FCU - Architecture

1743176447782.jpg

呂政道

FCU - Architecture

0321-128.jpg

王昭凱

FCU - Architecture

粘晉榕老師照片_edited.jpg

粘晉榕

FCU - Architecture

簡志穎老師_edited.jpg

簡志穎

FCU - Architecture

戴宏一老師_edited.jpg

戴宏一

FCU - Architecture

羅元鈞-fotor-202502111491.jpg

羅元鈞

FCU - Architecture

IMG_6720.JPG

楊子賢

FCU - Architecture

張莉欣-fotor-20250211141434.jpg

張莉欣

FCU - Dissertation

0321-65-fotor-20250322135212.jpg

​葉嘉

FCU - Architecture

劉志仁.jpg

劉志仁

FCU - Architecture

0321-17-fotor-20250322133510.jpg

謝文泰

FCU - Architecture

IMG_5429.JPG

​吳承軒

FCU - Architecture

2a878746-018e-4bec-8656-73ce3e0fccfc.png

曾韋翔

FCU - Architecture

呂耀中老師.jpg

呂耀中

FCU - Dissertation

趙又嬋老師.jpg

趙又嬋

FCU - Dissertation

陳文亮.jpg

陳文亮

FCU - Interior

112793.jpg

陳羿冲

FCU - Interior

IMG_8086.PNG

Lorena Alessio

FCU - Interior

IMG_1402.JPG

​何傳新

FCU - Interior

LINE_NOTE_250323_1_edited.jpg

​李元榮

FCU - Interior

LINE_NOTE_250323_2.jpg

杜方中

FCU - Interior

LINE_NOTE_250323_1.jpg

徐子軒

FCU - Interior

LINE_NOTE_250323_2.jpg

徐光華

FCU - Interior

LINE_NOTE_250323_1.jpg

張創霖

FCU - Interior

FCU 114 ARCH

© 2035 by Name of Site. Created on Wix Studi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