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FCU 114 級 畢業展

頁尾圖.jpg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全世界人口已突破80億,其中多數集中於都市地區。隨著都市化進程加速,都市人口不斷攀升,土地建築覆蓋率逐漸提高,都市林具有多樣化的功能,能有效緩解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負面影響。
其範圍涵蓋都市行政區內的市郊森林、市區公園、綠地、行道樹其中,公園作為城市綠地結構的核心組成部分,承載了大部分的生態系統服務與社會效益。
本研究將探討台中市西屯區公園,了解其環境價值和特性,並探討如何什麼樣的環境效益成為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的重要議題。
二、研究目的與方法
本研究將利用台中市現有的公園資料、樹種數據結合能分析的計算公式,了解公園都市林內的特性進行分析,利用數據也能計算出公園樹種的碳儲量及生物多樣性指數,再切入不同的角度去深入分析比對各個公園在這些不同特色中種植的樹種能帶來多少環境的效益帶來的影響,透過GIS將數據可視化呈現。

1. 分析公園種植的主要樹種特性
2. 評估公園綠覆率與其環境效益
3. 探討不同公園層級與特徵的樹種差異

三、結論與建議
針對台中市西屯區各層級公園之都市林進行碳吸存、生物多樣性與綠覆率分析,結果顯示其生態潛力明顯。兒童遊樂場因喬木密集、固碳效率高,單位碳匯量達4.8 kgCO₂e/m²,表現最佳;鄰里型公園次之,地區型公園因鋪面多、綠覆少,碳匯效益較低。生物多樣性部分,近年原生誘蝶誘鳥植物比例明顯上升,與NDVI、生物多樣性指數呈正向關係,顯示原生種有助生態提升。綠覆率方面,中小型公園綠覆率高,碳儲與NDVI表現佳,證實綠化密度與環境效益密切相關。老樹方面,榕屬佔比過高,生態韌性不足,另大量問題樹種應逐步汰換,導入具生態功能之原生喬木。整體而言,西屯區公園具良好碳吸存與生態潛力,建議透過強化綠覆、優化樹種配置與保育老樹策略,推動城市綠地永續發展。
針對台中市西屯區公園都市林樹種特性及環境效益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提出四項具體策略,作為未來永續綠化政策之規劃依據。在樹種結構方面,建議持續提升原生樹種比例,尤其優先配置具誘蝶誘鳥功能的喬木植物,以增強生態連結性與在地生物棲地價值;同時應推動問題樹種替換與老樹多樣化保育,強化系統韌性。針對綠覆率與植栽密度,大型公園需檢討鋪面分配與植栽設計,以提升單位碳匯效益;中小型公園則應維持其高密度綠化優勢,並結合社區參與,落實綠化管理。第三,透過熱區與NDVI分析結果,應導入生態導向的植栽配置與管理方式,並建立碳儲量與生物多樣性雙重評估系統,以科學量化公園效益。最後,在政策面上,建議建立動態植栽更新機制與制定在地化綠化手冊,協助各層級公園依其功能定位與空間條件擬定適切的植栽策略。整體而言,此系列建議有助於提升都市林在碳中和與生態保育上的綜合效能,進一步促進城市永續發展。

公園都市林特性與環境效益分析

隨著都市化加速,城市綠地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本研究聚焦台中市西屯區公園都市林,探討其環境效益與永續發展潛力。

FCU 114 ARCH

© 2035 by Name of Site. Created on Wix Studi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