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藍珮瑄 指導老師:楊子賢
東港是一個以漁業為主的城鎮。對很多人來說,這裡或許只是單純的漁港小鎮,但對我而言,東港承載著深刻的記憶。每逢假期,來自台北、高雄、甚至澎湖的家人都會來到東港相聚。說實話,我已記不清餐桌上的菜色,但每一年團聚的畫面,卻深深留在我的記憶裡。因此,東港對我而言,不單純只是「吃」,而是因為「吃」,讓家人和朋友能夠聚在一起。
在飲食研究中,我發現「吃」有三種獨一無二且無法複製的生活場景:夜市(流動而集體)、家庭料理(穩定而熟悉)、野餐(隨意而自由),它們不僅是進食形式,更是生活狀態的隱喻,也成為我設計的出發點。
當我來到東港,開始觀察漁工的生活時,我發現他們正處於「漂泊中尋找聚集」的狀態。他們離開故鄉,來到這裡生活和工作,但多數時間其實都壓縮在船上這個狹小的空間裡。對於這些漁工來說,東港的港口不僅僅是海,而是他們的「陸地」。對於他們而言,船就是他們的家,海則是他們的生活場域。因為船就是他們的家,工作與休息幾乎重疊,他們需要的生活行為:像是洗衣、煮飯、晾曬、甚至祈禱和簡單的交流,大多只能在有限的空間裡完成。
我的設計,不是做一棟固定的建築物,而是想像一種「海的街道」,一個能夠被船環繞,並承載漁工日常行為的平台。這個平台下方,就是他們停靠的船,也是他們的家;平台上方,則成為他們走上來,展開日常生活的地方。漁工們會從船上爬上平台,使用這裡的空間,再回到船上休息。在這裡,他們不再只是被動等待工作,而是能夠主動地延展他們的生活片段。而且,這個平台並不孤立。它會和港邊的魚市場、市集產生互動,成為日常生活與交易的集散地。這樣的平台,就像是一條海上街道,把原本彼此分散的生活片段重新連結起來。
「吃」雖然很簡單, 卻能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也讓我看見人和空間最真實的關係。我希望透過這個設計,讓這些片段被重新安放,重新展開,不再只是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更是可以重新塑造生活本質,讓東港的漁工們擁有屬於他們的生活街道和集體記憶。

吃+ / 生活在船與街道之間
「如果陸地無法安放他們的生活,那建築就應該主動移動,去尋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