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物件與城市的構成關係,無聲地刻畫出馴化的痕跡。從零散而無序 的裝置、無人駐足的街道家具,到不敢輕易踏足的草皮,這些空間的邊界,既源於習慣,也根植於社會規訓,馴化空間在無形之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讓我們逐漸遺忘了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也成了無聲的遺憾。
基地於台中市西區大墩文化中心一帶,透過介面重構、塑造空間新型態、模糊邊界的方式,在馴化的框架中尋找新的平衡,探索另一種可能的共生關係,城市的界線將被鬆動,公共性在縫隙間重生。
當公共建築構築的結晶已消逝,如何透過重新書寫,以更大的視野重新認識自然與人為的共生價值?
在這樣的框架下,我希望都市空間從「馴化」向「共生」轉變。透過「滲透」、「協商」、「適應」、「模糊地帶」、「未完成性」以及「共生」等概念,我嘗試在環境中突破傳統的規範框架,尋求一種既能容納個體需求又能回應環境變化的方法

城市馴化空間遺憾
我的設計是一種對現在狀態的發問
希望透過設計去抵抗既定的觀念、價值、等理所當然的成見和以為的限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