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FCU 114 級 畢業展

頁尾圖.jpg

Designer / 林巧翊
Tutor / 謝文泰 老師
Site /彰化市 民生地下道周邊鐵路

【緣起】
其實身為彰化市長大的孩子,對於彰化市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視也很期待。
彰化鐵道的發展與當地常民生活場域深度融合,成為驅動地方經濟的重要引擎,也帶動彰化市的全面發展。
隨著時代演進,鐵道空間不斷升級、擴大與改良。然而,在現今的彰化市,雖然鐵路作為城市發展的根基,彰顯了其獨特的歷史與人文價值,卻未能在現代化進程中獲得妥善規劃。這使得城市如蒙上一層灰塵,模糊了過往的記憶,也遮蔽了未來的方向。
鐵路立體化計畫為彰化市帶來了新的契機。舊鐵路空間的釋放,將打破城市被分割百餘年的格局,為再發展創造可能性。在這個轉變的關鍵時刻,如何在延續文化記憶的同時重新找回城市認同,並透過整合、串聯與再詮釋實現城市更新,將是本次探討的核心議題。

【場地問題】
鐵路高架化前城市被分割導致資源點位分散,並且彰化本身綠地不足與道路窄小行人不友善以及停車空間不足。
高架化後產生了橋墩下的閒置空間與地下道的留存問題。

【設計概念】
設計概念為創造一條以行人為導向的立體帶狀空間來縫合城市。

【整體定位】
將車站與扇庫與宿舍群以舊鐵道發展為主軸,分為兩區,靠近車站的為城市轉運樞紐區,連接扇庫與舊宿舍群的範圍是鐵道人文活力區,以鐵道藝術休閒核心將車站來往人流引導,到以扇庫區為範圍的鐵道歷史文化核心,接著延伸到以舊宿舍群為範圍的城市人文活力核心,其中相鄰舊鐵路的街廓以立體城市景觀帶來做連接

【戰略計畫】
以鐵路紋理的帶狀人本空間為主,我將保留民生地下道,且讓將民生地下道東側出口的台汽客運總站舊址規畫為停車場與遊客中心以及展演空間,同時在鄰棟提供文史閱覽室與接駁站、租車站,三棟之間以天橋相接。在民生地下道西側出口則是以將現有的公園規劃為下沉廣場與舊宿舍連接,來應對路口車流。
行人主要從火車站方向過來,在停車場與租車站還有文化場域之間的交織下,行人將在小路中穿梭。

【設計內容】
一個建築在高架鐵路與舊鐵路紋理之間的夾層人行天橋,人們透過坡道與樓梯上到上面,往上的過程中設置綠地平台供人休憩,平台與平台間利用鐵道元素進行連接,將鐵軌枕木道喳轉為樓梯的形式,提供不同的路徑讓人們探索。
天橋上多模擬鐵道的動線來做鋪面的分割與路線的引導。也適時的在橋面挖洞,提供與下層觀看互動的機會。
接近扇庫的位置延伸了天橋與扇庫的瞭望台連接,以不同以往的視角進入扇庫。然後將原本形體矩正的瞭望台改造為順應扇庫弧度的形體。
接著人行天橋沿著鐵路的方向繼續往北延伸,臨經小巷接弄與舊宿舍群時提供垂直動線將路徑往街廓中的巷子延伸。
在夾層下方利用鐵道原有路徑進行動線的劃分與引導,放置一些退役的火車體作為商店進販售特色商品或在地特色小吃。那因為夾層下方陽光照射不易,因此多為磚鋪棉與道喳鋪面。

彰化之眼

「彰化之眼」,當我們注視彰化時,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
是歷史,是文化,更是生活。

FCU 114 ARCH

© 2035 by Name of Site. Created on Wix Studi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