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FCU 114 級 畢業展

頁尾圖.jpg

暴雨成為常態,卻揭露了過去以「建設」為名的環境破壞。從山林到都市,從河道到馬路,水系的連動性破壞早已讓這座城市失衡。地下水超抽、河岸水泥化、公共空間被壓縮,便利與經濟的繁榮,不過是以環境債務為代價的短視近利。

然而,水患不該只被視為排水不良的技術問題。
當工程治理無法對抗自然,或許我們該反思,是否能與水重新協議?
從「害怕淹水」到「不怕水淹」,關鍵在於重建人與水的權力關係,讓水回歸生活、成為新的生活節奏。

以高雄寶珠溝為起點,我提出一場從住居型態、道路系統到水治理的共生實驗。大型尺度上,街道不再僅供車行,而是導入水流、釋放地下滯洪空間,還地於河;中尺度則透過EL水位調控,讓閒置空間成為動態滯洪地,平時則作為親水場域;小尺度則在街屋與騎樓間設置雨水中繼站,創造流動的生活場景,讓水成為可親近、可感知的日常風景。

這不僅是防災的基礎建設,更是對城市生活型態的根本反思。
當我們不再害怕與水共處。

水逆 : 一場制度與公權力的連動性破壞

高雄,是一個大雨一來就災禍橫生的水都是極端氣候下,我們該面對的新型態生活方式;是人們從害怕淹水到不怕水淹的日常。

他們即將居住在一個地景不斷變動的城市,擁抱更多的水進入城市中,讓水成為日常、成為經濟、成為生活。

FCU 114 ARCH

© 2035 by Name of Site. Created on Wix Studi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