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FCU 114 級 畢業展

頁尾圖.jpg

Designer / 張弈昕
Tutor / 曾韋翔 老師
Site / 無

https://www.youtube.com/embed/W6V3djJxXkU?feature=oembed

一、背景與動機:重新思考構築行為中的材料角色

Tectonic(構築性)作為建築理論中的核心觀念,不只是將物件建起來,更關注材料與手作之間的互動如何形成空間的質地與精神。

本畢業設計從「竹編織模板」作為切入點,聚焦於一種材料與構築手法的再思考,試圖回應以下問題:

如何透過竹材重新詮釋建築構造的本質?
混凝土澆灌這樣的工程性操作,是否可能納入工藝的詩意與材料回饋?
傳統模板技術是否可被天然材料系統挑戰與重塑?

竹子不僅是線性、筆直的建材,更具備柔性彎曲與可編織的特性,使其有潛力成為混凝土模板的替代系統,不再只是支撐結構的骨架,而能成為構築語言的一部分。

二、材料試驗:竹編的結構特性與建構潛力

本研究透過一系列材料實驗探索竹編作為構築介面的可行性,涵蓋以下幾個面向:

利用細竹條進行雙曲面弧形編織測試,驗證其在幾何彎曲與空間成形的能力。
嘗試多種編織手法與節點綁接方式(如麻繩與鐵絲交錯使用),提升其穩定性與操作彈性。
進行小規模現場澆灌實驗,觀察混凝土在竹編模板上的流動行為與紋理形成。
結果顯示:竹編模板不只是材料的載體,更主動參與構築過程,透過彈性、密度與張力改變,對混凝土構成形狀與質感產生實質影響。材料不再被動服從,而是能與結構進行對話。

三、構築測試:混凝土與模板的互構關係

竹編模板在澆灌過程中與混凝土形成了一種動態對應關係。不同於傳統木模與鋼模強調標準化與可拆卸性,竹編模板具有以下幾項構築特性:

隨編織密度改變,混凝土表面產生豐富肌理,記錄建構歷程。
模板可選擇性脫模、共構或永久嵌合於混凝土中,成為保護層或裝飾性外殼。
透過實驗發現:竹編結構不需拆卸即可成為混凝土表層的一部分,反轉模板作為「一次性工法」的傳統角色。
此發現開啟了「構築回饋」的設計可能性,使施工工具本身成為建築的一部分,而非最終被丟棄的副產品。

四、設計系統:從構造策略到建築應用

本案進一步將竹編模板系統導入建築構造策略之中,進行不同尺度與形式的測試,包括:
編織曲面幾何的模型試作,探索其立面與頂棚系統的適用性。
模板與混凝土交界處的澆灌細部實驗,確認模板完整性與結構表現。
研究澆灌後的結構脫模與共構狀態,形成可調整的構築語言。
結合數位參數工具(如Rhino與Grasshopper),可實現模組化設計與自訂化生產,形成複雜曲面牆體、濾光立面等建築語彙。此技術在氣候炎熱、資源有限地區亦具高度應用潛力,因為竹材取得容易、加工簡單,且具在地工藝性。

五、永續思維:竹編模板作為綠建築策略

竹編模板不僅回應構築行為的詩性,也具備明確的永續潛力:

材料永續性:竹子為快速再生植物,碳足跡低,為天然的環保建材。
結構共構性:模板可與混凝土形成永久嵌合,減少材料浪費。
工法簡易性:Low-tech 製作方式降低工地技術門檻,提升在地參與度與可建性。
美學生成性:竹編紋理轉化為混凝土表面語言,建立自然與人工之間的對話。
這使得竹編模板不再是臨時性的工法選項,而是一種面向未來建築可持續性的構築語言。

六、結語:構築是一種回應,竹編是一種可能

建築的本質,不只是技術與形式的組合,更是一種材料、結構與手的智慧交織的詩性回應。
竹編織模板的研究與實踐提醒我們:即使在高度標準化的建築流程中,仍存在來自地方、來自材料自身的知識等待被重新發掘與構築。

透過本次設計,我不僅提出一種新的工法策略,更重新理解了構築作為一種文化與行動的深層意涵。當材料參與設計,當工藝成為語言,建築將不只是被建構的物件,而是成為與環境、與人、與時間互動的活體。

竹編織模板的澆灌行為

在建築快速生產的時代,建造流程日益標準化、效率導向,傳統建築中對「構築」本質的理解與工藝精神逐漸被稀釋。

FCU 114 ARCH

© 2035 by Name of Site. Created on Wix Studio.

Facebook
Instagram
Linktre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