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張嘉予
指導老師:何傳新
「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裡,最深的安慰往往來自自然。」
現代養老機構多數注重健康與醫療,卻忽略心理與靈魂的安頓。科技能延長生命,卻教不了我們如何面對別離。我想創造的不只是照顧,而是一個真正能「生活」的地方。
這裡是座村落,而非機構。平房、庭院、小路與花草,讓人自在地緩慢下來,重新看見季節變化與生命本身。保留舊建築,是為了喚醒那些遺忘的空間,它們的斑駁不是負擔,而是時間的溫度,讓新的故事在老房子裡延續。
春芽破土,秋葉飄零,萬物皆有終焉。死亡不是結束,而是生命循環的一環。當我們每日與自然相處,看花開花落,便會明白生命的消逝,正為下一次萌發鋪路。
這裡,是一片安心終老的土地;自然用溫柔告訴我們,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在四季中悄然安息。
「蘊生」一詞,表面上意指生命的累積與滋養,但若從自然的角度觀看,亦隱含了終止與轉化的意涵。搭配「四季」的意象,更強化了生命循環與流動的哲思。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正如人生起伏,蘊生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是對生命歷程的深刻體悟。
議題背景設定在2050年的台灣。台灣於2018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並預計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與此同時,少子化問題亦日益嚴峻。面對人口結構與家庭型態的劇烈轉變,人們對老化的認識與因應方式亟需重新思考。
在此背景下,養老機構的需求日漸增加。然而,目前多數機構無法真正回應長者的心理需求與生活渴望。因此,本計畫試圖回應這樣的社會挑戰,打造一座融合自然、人文與心理療癒的養生村。
養老機構的現況困境
根據調查與訪談,我歸納出人們對養老機構的排斥主要來自以下幾個層面:
1. 家庭價值觀影響
傳統東方文化中,「養兒防老」的觀念仍根深蒂固,進入養老院容易被視為家庭失能的象徵。
2. 情感依附與社交關係
長者傾向維持原有人際網絡,遷入機構容易造成社交斷裂與孤獨感。
3. 對機構的刻板印象
許多機構給人冰冷、封閉、缺乏人味的感覺,與「家」的意象大相逕庭。
4. 自主性的喪失
對許多人而言,入住養老院象徵著個人生活掌控權的終結。
綜觀以上,我認為這些排斥心理的根源皆可回溯到對「家」的渴望與想像。「家」不只是棲身之所,更是心靈的寄託。相較於城市中快節奏、功能導向的生活,我更嚮往一種在鄉村自然中慢下來的節奏——真正「生活」,而非僅僅「活著」。
因此,我期望打造一座能夠安頓身心、與自然共生的養生聚落,讓長者在生命的後半段依然能活得有尊嚴、有意義。

蘊生 · 在四季中安息
在人生的最終張,透過與自然學習理解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