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FCU 114 級 畢業展

頁尾圖.jpg

Designer : 蔡卓霖+楊筱虹/
Tutor : 謝文泰 老師/
Site:雲林縣 虎尾鎮 廉使里

當我們談論未來,不該只是仰望高樓或追求擁擠城市中的效率;我們也可以低頭凝視腳下這片土地,看見那些靜靜滋養生命的土壤、那條從田埂流入心靈的水脈。我們逐漸意識到,真正值得嚮往的未來,或許不是更多的建設與資本,而是一種與自然共生、與人為鄰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未來,不在遠方,就在雲林這片熟悉卻被遺忘的土地上悄悄醞釀。

雲林,這片以農業為根的土地,不需要成為下一個都市化樣板。它擁有與生俱來的潛力——來自土地、文化與人的內在力量。高鐵雲林站特定區的崛起,提供了重新定義未來農村生活樣貌的契機。本案企圖跳脫傳統都市擴張的邏輯,打造一個自然共生、族群共融、城鄉縫合的生活空間,為雲林書寫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

從原始到文明:重新認識農業價值

農業不僅是維繫生命的產業,更是人類文明的起點。從新石器時代的定居耕作,到當代追求有機與再生的農業轉型,農業的使命從「產量」轉向「品質」與「永續」。然而,現代農村面臨著高齡化、青農斷層、土地破碎與機能老化的困境,使人與土地的連結日益疏遠。

田野不再熱鬧,孩子們不再認得田裡的作物,曾經的鄰里情誼被孤獨與鐵皮屋取代。都市化與便利生活的侵蝕,使人們患上了「大自然缺失症」,不再理解泥土的氣味,也淡忘了自然節奏帶來的平衡與療癒。而我們相信,農業的價值從來不只是 GDP。水稻田如同濕地,是水資源涵養、生物多樣性、微氣候調節與環境淨化的重要載體。農地更是儲水、抗旱、防洪的自然系統之一,肩負著比生產更多元的角色。

本提案根據基地條件與地方需求,發展出三項核心設計概念:

一.「永續生態、自然」
透過友善農法、濕地涵養、環境教育與原生物種保育,打造一個與自然對話的生活場域。從農地的水循環到生物多樣性復育,每個空間設計皆回應土地本身的節奏,實現人與自然的互信與共生。

二.「都市與農村縫合」
虎尾新城區因高鐵帶動而快速發展,基地坐落於城鄉交界,是雲林農業現代化與生活型態重構的關鍵節點。相較於舊市區的飽和與侷限,新城區的開放性提供了導入農業教育、健康照護與社區共學的自由空間。透過場域串聯與行為整合,實現都市資源與農村精神的共構。

三.「族群共榮」
基地不僅服務在地農民,也涵容青年返鄉者、新住民、老年人口與外籍勞動者。透過共享設施、時間銀行制度與多元參與設計,創造彼此合作、相互扶持的社區生態系,實踐跨文化、跨世代的合作共學與生活共融。

雲林縣 虎尾鎮 廉使里

基地目前擁有社區活動中心、馬公厝親水空間、農博公園等社區場域,但功能彼此分散,缺乏整體連結與彈性利用的潛力。提案將透過綠帶、穿透式動線、共學走廊等設計手法,將各節點縫合成一條具生命力的社區網絡。同時,廉使國小與台大農學院育成中心將成為教育核心,推動農業教育、環境意識與生活技能的跨域融合。醫療面向則導入「輕醫療」與社區照護機制,補足台大虎尾分院與衛生所之間的服務斷層。透過健康站與照護轉介平台,結合在地志工、長照人力與時間銀行,打造一個居民互助、自主健康管理的基層照護模式。空間語彙上,我們捨棄過度形式化與標準化的都市配置。相對於中心化校園規劃,我們傾向採取分散式、開放性與場域共用的策略,回應農村生活的多樣性與彈性。讓每一處教室、田地、廣場或巷弄,皆可在不同時間承載教學、活動、療癒與交流。
本案最終的企圖,不只是建構建築物或公共設施,而是試圖重建土地與人的關係,回應一個即將失語的農業社會與農村文化。我們從農業的探討,到都市尺度空間的剖析,再到多族群融合的規劃,讓人們透過一連串空間的體驗,重新理解生態的意義、尋回鄰里的連結、探索生命的循環。

這是一場農業復興,也是一場再啟蒙運動。從泥土中發芽的不只是作物,更是人與土地間的共感與共生智慧。我們相信,在這片雲林的新土地上,將會萌發出屬於下一代的生活精神。

阡陌

以阡陌為筆,書寫雲林土地記憶與生活韻律

FCU 114 ARCH

© 2035 by Name of Site. Created on Wix Studio.

Facebook
Instagram
Linktre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