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FCU 114 級 畢業展

頁尾圖.jpg

作者:王承恩 指導老師:吳承軒

耶路撒冷舊城區在歷史與宗教上,是一個命運多舛且矛盾複雜的場域。基地位於舊城區東南方,西牆兩側。東側的聖殿山現為穆斯林聖地,西側的西牆廣場則是猶太教的重要聖地。然而,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雙方曾在西牆的另一端存在過一段時間。

因此,西牆如同一面明鏡,映照出雙方鏡像的歷史。兩大宗教對於這道牆內外的定義並不相同,唯一能客觀區分兩側的,是11米的高低落差,以及一座供非穆斯林進入聖殿山的開口—穆格拉比城門。

第二聖殿被毀之前,猶太人經由聖殿大橋進入聖殿。大橋內設有淨身澡堂,使用神賜的雨水洗滌身體,完成淨身儀式後方可進入聖地。然而,現今的木構陸橋僅作為通道,讓非穆斯林與非猶太教徒跨越高低落差,進入聖殿山,卻忽略了聖殿空間經驗的宗教意涵。

聖殿大橋現址位於西牆廣場北側建築物下方,並在考古與觀光的雙重運作下得以保存。歷史上,聖殿大橋建於一座大型水壩之上。根據西牆遺產中心的報告,大橋內112號房曾用來儲存天然雨水,而猶太人的淨身儀式則在22號房開始,以沖澡進行初步清潔,隨後再前往21號或24號房浸泡全身。今日,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前的阿爾卡斯噴泉(Al-Kas Fountain)則供穆斯林進行淨身。

1867年,在聖殿山下方的考古挖掘中,發現了一系列蓄水池,證實當前穆斯林使用的淨身噴泉,其水源實際上源自猶太聖殿大橋的水道系統。原來,水體曾是雙方宗教儀式與空間的共同來源,卻因百年來的衝突而逐漸被遺忘。

為了讓三方重新理解西牆所承載的歷史矛盾,以及水體與宗教同源的脈絡,兩座水景建築、雙塔與橋的出現,企圖以新的方式詮釋這片土地的歷史與文化。

在猶太人的廣場,一條水平線悄然升起,承載著水景與回歸應許之地的期待,朝向西牆延展。雙塔高度相同,但材質的不同暗示著兩側11米的高低落差。向下步入「地底」,彷彿喚醒千年前進入聖殿的儀式記憶——猶太人於此簡單清洗雙手,依照教義進入男女祈禱區。祈禱區由三角懸臂梁支撐,後方則保留舊廣場的書櫃牆與石椅。上方水池的水瀑傾瀉而下,阻隔西牆,卻在中央隱藏的梁柱分開,使猶太子民仍能親近這座聖牆。

在穆斯林的聖殿山內,沿著緩緩上升的入口坡道前行,兩側牆體逐漸下降,阿爾卡斯噴泉最終沒入水中。穆斯林子民意識到這座神聖的淨身噴泉已然消失,然而,他們依舊遵循傳統,淨身後步入清真寺祈禱。在噴泉與拱廊之間,一米深的戲水池讓穆斯林兒童戲水,卻同時寓意著大洪水的故事。中央的大理石走道不指向任何特定目的地,但若要進入戲水池,便需朝向西牆,而雙塔的高度則揭示西牆的高度。

雙塔與橋矗立於兩者之間,試圖為三方提供不同於以往的視角,讓人們從牆的彼端重新審視這道牆究竟是在對抗什麼,抑或是在守護什麼。塔的結構極具象徵意義——樓梯僅由焊接在 I 型鋼梁上的一公分厚鋼板支撐,旅人與教徒在攀登時能感受到晃動感,象徵著登上穆斯林的「諾亞方舟」—聖殿山。過去,人們習慣仰望西牆的莊嚴,而如今,這座塔打破了這種視角,引領人們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與西牆互動。雙塔內的剪刀梯讓通道分道而行,在西牆與拱廊的上方設有第三方通道,確保兩教徒在牆的彼端能夠不受彼此干擾地觀看對方的廣場與水景。橋的屋頂則由第三方通道兩側的 H 型鋼與石塊支撐,其中,H 型鋼作為支點,聖殿大橋遺址的石塊作為結構錨定點,支撐另一側通道的懸臂。藉此詮釋西牆與兩大宗教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

New Jerusalem

西牆作為歷史矛盾的縮影,也敘述該場域的空間權力分化。能否藉由一套機制,讓到來的旅人與教徒了解此情形,並反思以巴之間除了衝突以外的可能性?

FCU 114 ARCH

© 2035 by Name of Site. Created on Wix Studio.

Facebook
Instagram
Linktre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