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FCU 114 級 畢業展

頁尾圖.jpg

不同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重視角,而這些脈絡對於當代的意義與去留,將重新定義一座城市的性格。

城市應當是可被閱讀的。沒有歷史,又何來所謂的「當代」?新竹海軍第六燃料廠曾是城市近代工業發展的起點,如今卻被無序發展與無名建築所掩埋,空間價值漸漸淡出視野。城市的軸線也因此變得模糊,政權與居民的更替,使地方的角色逐漸失焦。唯有透過軸線的還原與空間的再現,尊重土地原有的發展脈絡,才能讓當代表達建立在對歷史的理解與延續之上。

隨著生產方式的演變,工廠不再是城市運作的核心。然而,這些曾主導空間組織的工業軸線,並未真正消失,而是潛藏於城市的紋理與記憶中。當我們從舊有的工業生產線進行空間轉譯,便是將過去強調分工與效率的線性空間,轉化為促進協作與交流的公共網絡。這不僅是形式的重構,更是一種價值的重寫——從物的生產走向關係的生成,從秩序控制走向社群互助。

地景串聯+價值判斷+系統整合

Step01:地景再連結
透過整理與重現原有的水文地貌,重構歷史與當代的空間軸線,讓被割裂的地景重新串聯,使歷史與自然再次進入市民的日常視野中。

Step02:保存策略
1.再利用:保留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轉化為開放共享的公共場域。
2.改建:以設計手法轉譯那些難以使用但具有敘事價值的空間,使其能融入當代生活。
3.拆除:移除重複性高、缺乏歷史連結的建物,為未來的公共性與空間想像創造更多可能。

4.系統整合
再造的空間機能應回應社區實際需求,使其成為社群的一部分,而非再次被孤立於社區之外。


歷史不應只是記憶的封存,更應是與當代對話的起點。唯有讓過去的語言在當代被閱讀、理解與延續,城市的未來才能真正扎根,並持續生成。

之所以為…

歷史有深度,時間賦予價值
我們可以從城市擴張的成長環中,辨識出時間的輪廓。

FCU 114 ARCH

© 2035 by Name of Site. Created on Wix Studio.

Facebook
Instagram
Linktre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