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igner / 鄭綉楨 陳燦景
Tutor / 吳保寬 老師
Site / 基隆市和平島-八尺門
在這裡,記憶不再被獨佔,地景多了新的人與故事,而山與海,靜靜見證人與時空流動的儀式。講述著對於歷史場域的認同感,並非定點式的紀念,須藉由不斷被穿越的過程,強化符號的儀式移轉。
基隆港的故事,不僅是航運與產業的發展史,更是一部關於文化、記憶與共生的詩篇。在這座依山傍海的城市中,和平橋如同一條時間的絲線,串聯起過去與現在,連接著和平島與本島,見證著族群的遷徙、產業的興衰,以及人與自然的互動。
和平橋不僅是一座交通設施,更是一座文化的橋樑。它承載著原住民的漁獵傳統,記錄著漁業的繁榮與轉型,映照著造船業的興衰與再生。橋的存在,我們才得以穿越歷史的長河,感受與海共生的情感與記憶。從以往和平橋的兩端所產生的斷裂,至今所有行為活動的產生都必須要透過和平橋往來,它見證了各種身份的生成與斷裂,是一座不斷被穿越卻未被真正凝視的橋。因此我們讓決定「和平橋」成為重構的對象。「我們使和平橋不再只是結構物,而是一種敘述方式、它是一道空間」,讓人們在「上岸」與「下海」的儀式中,重新認識自己的身份與文化,連結與土地的情感。
在這樣的轉變,基隆港不再僅僅是貨物的集散地,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公共空間。它透過內部的文化活動與經濟發展,取代了以往依賴外部資源的模式,展現出一種從掠奪邏輯轉向共生倫理的時代回應。
基隆港的再生,不僅是空間的重構,更是文化的復興,是一場讓失落的歷史與當下情感重新發生關係的旅程。在這片山海交織的土地上,我們學會了如何與過去對話,如何與自然共生,如何在歷史的舞台上,演繹出屬於八尺門的故事。 往後,人們不再稱『以和平橋為兩端的八尺門及和平島』,而是以『以海廣場為核心』來看待整體場域,重新觀照和平島、阿根納、和平橋環繞著水道的不同連結性,達成:「上岸」不再僅是漁獲的運送,「下海」也不只是生計的延續。
在這片水陸交織的空間中,我們重新理解何謂「生活的濱線」:不只是肉身的穿越,而是文化、族群與記憶的重逢。 不只是通道,而是回到山與海對話的起點——在這裡,斷裂可以被縫補,歷史得以再生,人與場所重新發生關係。

織構:山海的碎片與疊映
遺跡,是否能定義它為一座舞台?
是過去與現在交會的劇場,我們既是觀眾,也是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