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FCU 114 級 畢業展

頁尾圖.jpg

作為漁船、民航船及觀光船進入澎湖的必經之路,該區不僅在航運和防禦上有重要意義,未來還將因國際郵輪旅運中心的進駐,成為郵輪觀光的重要樞紐。
然而,金龍頭區域雖然有著顯著的歷史價值和海洋特色,現況仍存在建築老化及空間閒置的問題。特別是金龍頭青年活動中心及其周邊廢棄碼頭,作為當前開發的焦點,具有極大的轉型潛力。

在規劃過程中,我們將金龍頭的歷史軸線、空間軸線及風海軸線三者相互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敷地規劃系統。這三條軸線既相互獨立,又彼此交織,共同構建出新的空間組織。透過軸線的重組,我們希望在現代化開發的同時,保留舊空間的幾何特性,並引入風與海的自然元素。

【三條軸線的概念】

漢寶德 舊空間的幾何軸線:
沿襲金龍頭青年活動中心的幾何配置,強調建築的軸向性,形成連接新舊空間的媒介。
將漢寶德建築風格與當代需求結合,透過空間穿插,使歷史記憶融入現代活動場域。

新舊空間媒合軸線:
將新建築量體嵌入舊建築幾何框架,形成展示箱概念空間。
軸向性通廊連結新舊建築,強化舊有幾何亮點。

遊客族群濱海動線匯集:
設計濱海廊道,將海洋餐廳、接駁碼頭及濱水活動區串聯。
濱海動線引導遊客由海上入園,形成濱海體驗的起點與終點。

【空間配置】

1. 藝術中心
將原金龍頭青年活動中心改建為“風的藝術博物館”,透過科學與藝術的交融,探索風的形態、流動及聲音。博物館內部包含:

水池互動空間:透過水池在空間內外的配置,當風吹過水面時,視覺感知能清晰展現風的流向與強度。
風廊入口廊道:軸向性高牆引導風力,形成順向風吹入的入口體驗,讓人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風的方向。
迎客立面整合:通過立面設計減弱強風對公共空間的影響,使空間更具包容性,同時達到引導作用。

2. 濱海商業園區
利用原有船塢與碼頭,改造成為“海洋生活園區”,提供觀光客短暫停留的娛樂與商業設施。

海洋友善市集:售賣當地漁獲及特色工藝品。
海口植物步道:沿海岸設計綠蔭走廊,讓遊客在強風下依然能舒適步行。
風潮之宿:一棟以風為概念的旅宿空間,建築立面採用風動百葉設計,房間配置可調節風道,營造流動的空氣感。
社會與經濟效益

【社會影響】
促進地方藝術發展:透過引入風藝術博物館及風動裝置藝術,吸引國內外藝術家進駐,成為澎湖文化藝術的新標竿。

社區共融:與當地居民合作,共同規劃風潮之宿及市集營運,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提升觀光競爭力:隨著郵輪旅運中心的建設,金龍頭作為門戶區將成為旅客的首站,透過結合海洋生活園區與藝術博物館,強化遊客留宿與活動體驗。

【經濟效益】

多元經濟來源:整合藝術展演、旅宿服務及商業市集,形成穩定的經濟結構。
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吸引文化創意產業進駐,如工藝品店、特色餐廳與小型藝廊。
活化港區經濟:利用廢棄碼頭重新規劃,促進港區經濟活化,轉型為文化觀光樞紐。

【預期效益】

文化與藝術共融:透過風的藝術展示,吸引藝術家與遊客互動交流。
商業與生態平衡:將郵輪旅客及當地居民的需求納入考量,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風與海的空間詮釋:強調澎湖地區的自然特質,讓場地真正成為風與海交織的文化場域。

【結語】
金龍頭灣區重啟計畫旨在透過歷史、風與海的軸線交織,重塑澎湖海港風貌。從藝術博物館到濱海商業園區,每個空間不僅具備現代機能,更蘊含豐富的自然互動與文化意涵,將舊時空與當代設計巧妙串連,為澎湖創造一個具多樣性的未來風貌。

向海風的另一頭 – 金龍頭灣區重啟計畫

金龍頭位於澎湖馬公港,是澎湖島海路進出的門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

FCU 114 ARCH

© 2035 by Name of Site. Created on Wix Studio.

Facebook
Instagram
Linktre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