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signer / 侯映伶+魏佳柔
Tutor / 謝文泰 老師
Site / 台中市 神岡區 中山路
【神岡縫合計畫】
在台中市北側的神岡區,這裡曾是山線與海線之間的重要交通節點,發展脈絡交織著農業、水圳、工廠與道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便捷的交通系統雖然縮短了距離,卻也切割了原有聚落的生活節奏與社會結構,使居民的互動逐漸稀薄、空間使用變得功能化與冷漠。
本設計從神岡中山路一帶出發,深入觀察並解析當地的空間變遷與人群行為。這條貫穿神岡的主要幹道,因高架橋與機場限建所造成的道路中斷,使聚落被分割成零散的單元,在快速車流的威脅下,外地人和居民間的互動產生衝突。
【概念想法】
神岡作為工廠聚集的區域,目前僅能依賴豐原與水湳兩處水資源回收中心,難以就近滿足地方需求。因此,在基地中引入小型水資源回收的功能,並非針對整體城市,而是服務在地、結合社區,提供小範圍內部循環,促進永續發展。
同時呼應神岡悠久的水圳文化,基地周邊可見中央圳支線、浮圳支線與陽明山排水溝等水體,這些水脈成為我們串聯情感與生態的設計起點。透過再生水的引導與親水空間的營造,使水不再只是工業資源,而是串起教育、社群與環境的媒介。
【設計切入】
從三個核心概念出發:「區域」、「縫合」、「活性」,我們重新梳理都市變遷與在地記憶的關係。在空間設計中引入「曖昧」與「不確定性」,讓不同使用者共處、共感,並自然產生變化與互動的可能性。
空間不再僅是功能性的容器,而是回應行為、時間與記憶的載體。我們希望創造的不只是過境地段,而是讓人們相遇、合作、分離與重逢的生活舞台。
透過分析「層次」、「串聯」與「邊界」,探索多樣的空間表達方式,並將各種它們組合、拼接。
這些形體垂直於地面、嵌入地景、斜向懸浮於視野之中,特別在神岡這個被工廠、交通與聚落包圍的複雜街廓中,我們將這些形體作為調和與縫合的介質,回應土地紋理,並具體呈現我們的設計策略。
【三個基地・三段縫合】
以中山路為基礎,在兩側設置三個基地去做連結,並對應再生水處理的三個階段,讓基地間產生分工合作的概念,成為串聯居民、促進互動與寓教於樂的空間元素。並在路徑上設置五個小節點,延續基地氛圍,透過生態淨化池、可視化流程與開放活動空間的設置,軟化水資源設施與社區之間的邊界。
結合荔枝季節活動、地方小食販售與辦桌文化的空間需求,讓基地成為節慶與日常共存的彈性場域。
【結語】
本設計不僅是回應空間裂縫的修補,更是對城市邊緣地帶重新認識的起點。我們透過模糊化邊界、強化場域的曖昧性、加入再生與循環系統,讓神岡不再只是被擠壓與切割的過渡地,而是逐步恢復社區人群交流與公共活力的場域。

浮生相縫
城市的脈動如潮水般洶湧,而夾處於市區與鄉村之間的聚落,則在快速發展的洪流中不斷被沖刷、重塑與擠壓。在貨車轟鳴與孩童嬉笑聲交織的日常中,我們該如何介入?又能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