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FCU 114 級 畢業展

頁尾圖.jpg

Dgesiner / 范世昌 + 張智鈞
Tutor / 葉育鑫 老師
Site / 台北市 艋舺公園

人們會被放逐到遠洋,進行無盡的漂泊。這些行為顯示出人們對異質元素的恐懼和排斥。愚人船成為這種驅逐現象的象徵。
即使到了今天,流動現象依舊存在。社會對異質元素仍然焦慮。我們將目光聚焦在台北市,尋找當代的排拒現象。觀察到在這個繁華的都市中,艋舺公園成為了社會排拒現象的縮影。
艋舺公園被政府設定為觀光公園,採取面對龍山寺對稱式圍廊設計,在圍廊底下可以看到兩側的石頭長椅,為了防止無家者的駐留,被政府加上了一條條扶手,劃分成受限的單元。但在早上可以觀察到將棋盤放置於中間圍聚在旁的人們、到了晚上透過堆放物品將身體平躺的無家者,被意圖分隔的石椅卻又因人的適應性串聯起來。由此可以觀察到艋舺公園不單單只是觀光客、通勤人們經過的場所。這塊基地同時是無家者的需求、政府的立場以及公園老人的需求相互抗衡的匯聚體。
北市政府試圖透過收容所解決無家者的議題,但限制多且無家者已在艋舺公園形成生活圈,因此多數無家者並不願離去。假設將他們由艋舺公園驅離,這些族群也依舊存在,只是將議題帶往下一個地區罷了。
事實上他們也是公園中族群的一部分,問題在於無家者的日常,影響了其他族群。 因此,我們要做的並不是無謂的關懷,而是聚焦在艋舺公園作為公園的本身,考慮到所有族群並正視他們的存在。使所有族群在設計的背後,能看到無家者與他們同為人的本質。
設計主要聚焦在地面層上,現況配置了圍欄和軟鋪面,使艋舺公園的中間廣場成為了人們比較不會觸及的區域,活動大多聚集在ㄇ字型的迴廊下。設計透過新的廊道取代原有的廣場,利用這樣的策略將人們的活動往中央延伸,廊道經由模矩化的方式,在回應舊有結構的同時,也將無家者的需求從迴廊抽離,在新的廊道底下以新的秩序重新組織。
新的廊道下,不再是過道兩旁平行且毫無交集的石頭長椅,而是使人們群聚的空間。傾斜的牆讓廊道像一個個保有隱私且獨立的亭子,人們圍繞著桌椅下棋、泡茶、聊天。

斜牆選擇用沖孔網,使廊道保留一定的通透性,同時模糊了內外的邊界。而在牆體背後蘊含著無家者的需求,他們可以將生活雜物收納在此處。

地面層下的空間,我們將原有的蓮花池打開,串聯上下層,同時為地下層提供採光。
當上層的水順著溢水口流入地下,匯聚在中心,營造了平靜的氛圍。孩童在這裡玩水,老人則泡腳聊天。在劃分個體、形塑身份的社會中,這裡或許是種批判愚人船的空間。

期許艋舺公園不再是城市中的例外,而是更加真實、完整、多元的空間。在這裡,所謂的「反常」不再是錯誤,而是排斥後依舊存在的日常。我們不只是設計一個公園,同時也打破了公園中的邊界。

一個不需要證明自己、自然就存在的公共場所。
一個可以讓差異共處、讓孤獨被看見、讓日常多樣化的場所。
我們不為任何特定族群設計,而是為了排除現象不覆存在。

這是一個日常的公園。

Beyond caring

古典時期的現象愚人船,在社會中被認定為愚蠢和弊病人們會被驅逐出城牆外,或流放到遙遠的鄉村,或交由商人和朝聖者,因此衍生出被稱為愚人船的儀式性放逐。

FCU 114 ARCH

© 2035 by Name of Site. Created on Wix Studio.

Facebook
Instagram
Linktre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