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Designer / 柯延勳
Tutor / 呂政道 老師
Site / 台東金崙溪流域 原住民部落
它們應該像河流順應地勢般,與環境對話,與土地共鳴。然而,當科學知識成為理解世界的唯一視角,自然逐漸被數據化,被拆解成可計算、可管理的資源,失去了它原本的靈魂。我們開始以經濟價值來衡量山林的存在,以效率來決定河流的去向,卻忘了,土地本身就蘊藏著最純粹的智慧。
原住民族群世世代代與這片土地共生,他們不只是使用土地,而是傾聽、感受,將生活與自然交織在一起。他們知道山的呼吸,懂得河水的脾氣,在風的低語中找尋方向。他們的家園不是建築,而是整片天地。而當我們習慣了用冰冷的公式去解析世界時,我們是否也正在失去這份與土地最原始、最深刻的連結?
在重新思考建築、能源與原住民文化之間的關係時,我們意識到,真正的永續不僅是技術性的,更深植於文化與精神層面。土地並不是人類介入的被動背景,而是參與我們生活、建構與記憶的重要主體。透過理解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並尊重自然的節奏,建築可以成為共生的容器,而非控制的工具——一種謙卑的表達,而非權力的展示。設計,不該只追求功能,更應懷抱敬意——讓每一個建築體都承載地方的智慧,每一個空間都滋養生命的延續。
建築或許能改變風景,但它不該取代生活本身。真正讓大地豐富的,從來不是我們堆砌出的形體,而是那些在土地上紮根、生長、綻放的日常。建築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偉大,生活的本質,才是我們該珍視的一切。

涵化《Acculturation》 在地能源與原住民保留地之共生永續策 略
坐落在自然的人造物,從來不該只是冷冰冰的結構,也不該只是人類意志的展現。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