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輕工業區,曾是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支點,在全球化與現代化浪潮中提供能源、製造與就業,成為工業時代的象徵;它的存在,映照出台灣戰後經濟起飛的集體夢想,也形塑了整個雲林沿海地帶的生活與空間結構。
然而,產業的興衰從來不是靜止的命題。面對氣候危機、能源轉型與地方人口外流的交織壓力,這座巨型機器開始放緩,逐步走向退場的命運。對多數人而言,退役意味著遺棄與封存;但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場重新定義空間與記憶的契機——退役不等於廢棄,解構不必然是終結。
因此,我們提出「梅杜莎計畫」,這不只是一項空間再利用的工程,更是一場從空間、記憶到感知層面的深層轉分化行動。透過藝術介入、敘事重構與社會參與,我們試圖將這片冷冽鋼筋構成的工業廢墟,轉譯為文化、歷史與生態交織的新型公共場域。讓這座曾經以功能性與效率為主體的生產空間,轉化為人與自然、過去與未來、知識與感官交匯的場域。
我們所追求的,不是單向度的「保存」,而是具有再生能力的「轉化」——一場面對土地創傷的修復行動,是以創造取代遺忘、以凝視取代逃避的文化實踐。在此過程中,藝術不再是高牆內的象牙塔,而是作為介入社會與空間的媒介,激發參與、重塑關係,讓記憶不再靜止,而能流動、被重述、被共享。
在地如雲林,長期作為農工重地,文化設施與公共藝術資源稀薄,人民參與藝術與討論公共議題的機會有限。「梅杜莎計畫」希望以六輕的轉型為起點,不只補足文化基礎設施的缺口,更引入一種以地方經驗為核心、以多元參與為方法的文化治理想像。這場轉化,將結合當地社群的知識、歷史與情感,從策展、駐地、教育到生態治理層面,推動一場以公民為主體的空間共構實踐。
我們選擇「梅杜莎」作為象徵,不只是為了她在希臘神話中象徵禁忌與凝視之力的形象,更因她在生物學中對應著一種不朽水母的生命體——這種水母在遭遇危機時能夠逆轉生命週期,回到幼體階段重新開始。這兩種意象交織,正如我們對六輕的想像:一個曾因污染與剝奪而被視為「無法直視」的場所,如今正在蛻變為一個充滿轉化潛能的實驗場。
我們希望,「梅杜莎計畫」能讓六輕遺址成為可觀看、可參與、可共創的文化場域。讓過去被壓抑的聲音重新浮現,讓歷史中的裂縫成為想像的入口。從空間設計到展演策畫,從材料回收到生態復育,從在地口述史到國際對話,這將是一場跨領域、跨世代、跨語境的共構工程。藝術、建築、社群、環境、教育,將在此交會,織構出一種既承載記憶、又指向未來的場域。
如同不朽水母般,六輕的身體雖已老去,但其精神將以新的形式重新誕生,不再以石化工業為命脈,而是與自然共生、與人為共構的永續循環。這片土地所承載的不僅是過去的遺緒,更將轉化為未來的資源,讓地方不只是被看見,更能主動發聲、共創未來。
這不僅是地方再生的實驗,更是一場屬於全台灣的提問:當工業走入歷史,文化該如何回應?當過去凝結成廢墟,我們是否能以藝術重新賦形?而我們,是否願意直視那雙「梅杜莎的眼睛」,從恐懼中找到重新觀看的力量?這場行動將不只是凝視的過程,更是轉身、再生與共同前行的起點。

Medusa Project
這是一場關於土地如何掙脫工業記憶與結構性標籤的實驗,試圖透過藝術的語言與空間的再創造,以全新的敘事方式回應時間的遞移、環境的變遷與人們日益深化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