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城市在時間的流動中不斷書寫與演變,那些曾經繁盛卻逐 漸沉寂的空間角落,往往隱藏著被忽視的潛力。本計畫以大甲火車站後站地區作為切入點,回望其歷史紋理與當前樣貌,重新思考人與場域的關係。這片因鐵道長期未高架化而造成都市斷裂的地區,長年處於邊緣狀態,不僅形成物理上的屏障,也產生了社會與機能上的隔離。然而,它的地理位置正位於學習與生活動線之間,鄰近天橋與重要交通節點,擁有重新銜接城市系統的潛能。
我們嘗試透過對城市記憶與空間脈絡的梳理,喚醒這片失落空間的可能性。藉由觀察都市演變的過程,發現這些不被重視的邊緣地帶其實正是都市脈絡中最具可塑性的部分。它們多位於基礎設施的斷裂帶或機能轉換之處,看似閒置、破碎,卻蘊含著延續城市結構與修復空間邏輯的重要機會。
在設計操作上,我們以「Roam(漫遊)」作為核心概念,將「騎行」轉化為一種新的城市移動語彙,試圖在騎行的節奏中連接散落的空間節點與人的日常體驗。設計並不僅止於形式的重構,而是在時間與記憶之中,透過擾動原有邊界,鬆動被遺忘的城市肌理,讓空間重新獲得敘事的可能性。我們希望,這樣的空間重組與再設計能喚起地方活力,重新注入生活的溫度,為大甲後站開啟一個融合歷史與未來想像的城市新門戶。

ROAM
以騎行為媒介,串聯記憶、空間與生活
「移動性是一種跟世界產生連結、參與,並在分析上理解世界的方式。」
—— 彼得・艾迪,《移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