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這樣的理想背後,其實隱藏著更深層的現實結構。無論是城市發展的制度邏輯、空間配置的權力分佈,或是文化運作與資本介入之間的矛盾,《SUNDAY SHADOW》試圖揭示的,正是這層看不見的陰影面——慾望的驅動、權力的掌控,以及歷史遺留下來的結構性問題。
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不僅存在於C-LAB本身,也反映於許多都市文化場域的空間轉型歷程中。隨著城市更新與文化政策推動,許多看似自由與創意的場域,實際上內含的是資本再分配與制度性治理的結果。文化空間成為手段,而非目的;創意則被包裝為產業工具,服務於特定權力與資本流動。
從更宏觀的歷史脈絡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是一個關鍵的轉捩點。危機促使比特幣等去中心化貨幣誕生,挑戰了傳統金融秩序,也象徵著對現有資本與權力結構的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土地市場機制也經歷了結構性的變化。土地不再只是靜態的資源,而是一種制度介入與權力再分配的媒介。政府透過制度規劃主導土地用途,並以文化政策合理化土地的重新定義與分配,使空間的公共性與創意價值淪為資本操作下的附屬結果。
以C-LAB為例,其轉型歷程正體現了這樣的邏輯。從空軍總司令部轉變為文化基地,表面上看似去軍事化、走向開放性與創造力,但實際上卻延續了原有的權力集中與空間控制邏輯。這個基地如今也逐漸演變為權力角力與制度博弈的場域,背後隱含的是土地利用政策與文化資源分配的再結構化,更成為資本實驗新經濟模式的縮影。
面對這樣的處境,本次設計試圖重新思考倉儲與交易空間的關係,提出一個空間實驗的提案。此設計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再組織,更希望回應制度性權力、資本流動與個體選擇之間的張力。我們將設計視為一種反思的工具,提供使用者在高度資本化與快速變動的都市環境中,思考自身如何定位,並在制度與慾望之間做出選擇。
地表上的舊空總建築延續軍事基地的權力軸線,而地下的防空洞系統則象徵著過去權力運作的隱形面向。甚至有傳聞指出,地底曾設有通往總統府與松山機場的秘密通道,這進一步揭示了此地的歷史深度與政治意涵。設計上的倉儲空間不僅為物資儲存之用,更成為連結地表與地底、過去與未來、公開與隱匿的節點。
因此,我們將倉儲空間轉化為一種社會秩序的觀察載體,透過其功能性與空間語言的重構,反映資本如何在空間中流動與分配。我們不是單純回應再利用需求,而是針對空間背後的制度結構與慾望機制進行批判與實驗。
當代社會推崇去中心化平台與自由市場機制,然而,這樣的表述往往掩蓋了新的權力集中與控制形式。看似自由的交易與選擇,實則可能是另一種更隱性的規訓模式。每個人表面上是自己慾望的主宰者,但實際上可能只是他人慾望與制度期待的反射結果。
《SUNDAY SHADOW》並非僅是空間上的再創造,而是一場關於「我們如何生活、如何選擇、如何被制度與慾望塑造」的提問。它是一個介於文化理想與現實操作之間的交錯地帶。我們希望透過本次設計,重新思考文化場域的定義與角色,挑戰現有的空間語言,並為未來的城市設計提供新的參考點。

Sunday Shadow
在《SUNDAY SHADOW》的表象下,呈現的是輕鬆、愉悅與理想化的文化氛圍。它似乎象徵著創意的自由流動、都市生活的喘息空間,以及一種對未來文化生活的樂觀想像。人們在此展演、參與、交流,表面上這裡成為了創作者的舞台、觀眾的日常,以及一個自由思想的實驗場。